2024-10-11 08:00 - 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登高方識遠,,天地納于心,。登上高處,在俯瞰驚心動魄的怪石險峰中,,在欣賞搖曳多姿的奇花異草中,,在觀看變幻莫測的浮云落日中,可以讓人視通萬里、神游八極,,可以讓人超然物外,、聆聽內(nèi)心。 古人的登高情結(jié)源遠流長,,自孔子時代就有“君子登高必賦”的觀念,,故而古代文人登臨必有佳作,留下了眾多內(nèi)涵深厚,、意蘊豐富的登高詩篇,,寄寓著詩人濃郁的審美意識、生命意識,。 登高可以見天地,、知敬畏,從而學(xué)會謙卑,。老子說:“自見者不明,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,自矜者不長,。”神秘莫測的大自然讓我們心懷敬畏,,可令我們懂得驕矜必敗的道理,,學(xué)會謙卑做人。陳子昂登上幽州臺,,俯仰古今,,見宇宙之蒼茫浩渺,感時間之奔騰不息,,遂吟出“前不見古人,,后不見來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,獨愴然而涕下”的千古佳作,。唐代詩人岑參登總持閣賦詩:“高閣逼諸天,登臨近日邊”,,站在閣上遠望,,“檻外低秦嶺,窗中小渭川”,,不僅道出了總持閣之高遠雄奇,,也將秦嶺、渭川盡收眼底,,視野何其廣闊。“只有天在上,,更無山與齊,。舉頭紅日近,回首白云低,?!边@是北宋寇準年幼時的一首《詠華山》。全詩用詞簡單質(zhì)樸,,運用對比和夸張的手法,,生動形象地將華山的峭拔險峻與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,愈見天地之大,,愈覺人之渺小,。 登高可以見萬物、通靈性,,從而懂得善良,。“東皋薄暮望,,徙倚欲何依,。樹樹皆秋色,山山唯落暉,。牧人驅(qū)犢返,,獵馬帶禽歸……”讀到唐朝詩人王績的這首《野望》,看著眼前的花草樹木,、飛禽走獸,,不禁令人心生感慨:萬物皆有靈性,當懷一顆善良之心,,與眾生和諧相處,。“風急天高猿嘯哀,,渚清沙白鳥飛回,。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,?!边@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《登高》的前四句。深秋時節(jié),,疾風驟起,,耳聽猿猴哀鳴,眼見飛鳥徘徊,,令人產(chǎn)生一種深沉的悲憫與敬意,。蘇軾曾說:“寄蜉蝣于天地,,渺滄海之一粟”,眾生是平等的,,與自然之浩大,、歷史之悠遠相比,眾生未免顯得渺小,,但這渺小中有著無窮的力量,。登高而覽,世間萬物皆有靈性,,我們只有心懷善良,,才能善待自己、善待他人,、善待世界,。 登高可以見眾生、懂憐憫,,從而做到寬容,。唐肅宗乾元二年(759年),李白遇赦,,劫后余生,,由江夏南游洞庭,在登岳陽樓時寫下了“雁引愁心去,,山銜好月來”的佳句,。同樣是登岳陽樓,杜甫就沒有那么暢快了,?!叭竹R關(guān)山北,憑軒涕泗流”,,時年五十七歲的杜甫年老體衰,,漂泊無依,不免老淚縱橫,?!鞍褏倾^看了,欄桿拍遍,,無人會,,登臨意?!闭l能體會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時的百感交集,?誓死報國的熱血和無人重用的凄涼形成鮮明對比。只道男子有家仇國恨,,殊不知閨中少婦也有相思之苦:“閨中少婦不知愁,,春日凝妝上翠樓,。忽見陌頭楊柳色,悔教夫婿覓封侯,?!睆闹校覀兡芸吹奖娚南才c悲,、思與憤,還會心生憐憫,,產(chǎn)生共情,。唐代詩人王維在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詩中,以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,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寄托思念與感傷,,而同時代的李涉所作的《登山》詩卻表達了另外一種意境:“終日昏昏醉夢間,,忽聞春盡強登山。因過竹院逢僧話,,又得浮生半日閑,。”由此可見,,登高不僅能使人從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解脫出來,,也能幫助人明白“忙在手上、閑在心上”的道理,,從而寬容生活和自己的不完美,、與真實的自己實現(xiàn)和解。 登高可以見自己,、明歸途,,從而變得豁達?!安晃犯≡普谕?,自緣身在最高層?!比畾q的王安石正值壯年,,豪情滿懷,抱負不凡,,他登上高峻險拔的飛來峰,,生發(fā)了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壯志,為實現(xiàn)目標,,定會不畏奸邪,,乘風破浪,。這與年輕時杜甫登泰山生發(fā)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,。登高而能望遠,,同樣是登山,王維登嵩山寫下了“荒城臨古渡,,落日滿秋山,。迢遞嵩高下,歸來且閉關(guān)”的詩句,。歷經(jīng)宦海浮沉,,作者辭官歸隱,晚年的他追求清新自然的美景,、悠閑自在的生活和恬靜淡泊的心境,。登高遠望之際,俯仰天地之間,,由自然觀照自己,,由外在觀照內(nèi)心,心胸更加廣闊豁達,,從而明白人生的歸途,。(商都君)
- 【回到頂部】
- 【打印頁面】
- 【關(guān)閉頁面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