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12-08 08:22 - 來源:中國紀(jì)檢監(jiān)察報
古人云:“自非祿賜,一毫不受于人,?!泵鎸λ速浰偷慕疸y錢財該怎么辦,這是考驗清官廉吏的試金石之一,。楊震留下暮夜“四知”拒金的故事,,世世代代流傳,為后人頌揚,。翻檢史籍,,古代有很多清官廉吏不為金銀所惑的高潔事跡,其中部分內(nèi)容并未廣為人知,,現(xiàn)從史海中打撈數(shù)則,,以饗讀者。 三國時期的名士華歆要到朝廷為官,,親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前來相送,,并贈“數(shù)百金”,華歆暫且收下,,暗中卻逐一做了記號,。臨行之時,華歆將所有贈金擺在人前,,對送行者表示,,感謝大家的情意,但我此番是單車遠行,,懷璧為罪,,因這些金子平添許多在路上被劫乃至被害的風(fēng)險啊,請大家為我想一個萬全之策,。言外之意是不義之財為災(zāi)殃之源,,大家聽了如此重話,只好都收回各自贈送的財物,,更加佩服華歆的高尚品德,。 其實,華歆最被后人熟知的典故是“割席絕交”,,而他是“反面”角色,。華歆年輕時與管寧同窗讀書,兩人在園里鋤地,,見土中有片金,,管寧揮鋤視與瓦石無異,華歆則捉而擲之,。又有乘軒冕過門者,,管寧自讀如故,華歆停書觀看,,于是管寧割席分坐道:“子非吾友也,。”后來,,管寧當(dāng)了隱士,,而華歆做了重臣,并沒有打壓看不起他的管寧,,反而向朝廷多次舉薦,。史書記載,華歆素來清貧,,“家無擔(dān)石之儲”,,可見,華歆始終沒有辱沒廉潔的名聲,。 隋代,,梁毗任西寧州刺史,,本地部族重視金子,“皆服金冠”,,各部族酋長以金子多少論富貴,,相互攀比、爭奪,,乃至大動干戈,。梁毗為解決這一問題,曾貼出告示要求禁止,,但毫無作用,。因梁毗是一州刺史,各酋長爭相送金子給他,。梁毗設(shè)宴款待,,將其所贈金子全部擺在桌上,突然對著金子號啕大哭,,酋長們面面相覷,,以為送的不夠。梁毗說道:“此物餓不能食,,寒不當(dāng)衣,,你們?yōu)榱藸帄Z它,大打出手,,多少生命因此隕落,,如今你們將金子送給我,是要殺了我啊,?!北娗蹰L連忙表示絕無此意,梁毗趁機引導(dǎo)道,,“那你們?yōu)槭裁从譃樗鴱P殺不止呢,?”遂將所有金子悉數(shù)還之,眾酋長如被當(dāng)頭棒喝,,從此不再相互侵犯,。梁毗之淚,閃爍著智慧的光輝,,為財而忘命,,這是愚蠢的行為。 行賄受賄,,不僅是兩人之事,,損害的是世間道義。元代大臣廉希憲拒賄守廉,并講出了不應(yīng)受賄的幾重層次,。面對送金者,,廉希憲告誡道,這些財物,,若是你們自家的,,我取之為非義;若是公家的,,你們就是盜竊,我收了就是貪贓,;若是你們從老百姓那里搜刮而來的,,那就更要罪加一等了。無論是哪一種,,都是危害甚大,,當(dāng)須戒之。送金者聽后無地自容,,羞愧而去,。廉希憲最是喜好儒家經(jīng)典,手不釋卷,,故被稱為“廉孟子”,,他用自己的謹言慎行,來傳遞孟子推崇的浩然正氣,。 元代還有一名官員退金的決心異常篤定,,如磐石般不可動搖。曹鑒任職湖廣行省時,,有一個叫顧淵伯的故交送給他一包朱砂,,他只當(dāng)是顧淵伯關(guān)心自己,就放在了篋笥里,。半年后,,曹鑒準(zhǔn)備取出朱砂制藥,卻驚訝發(fā)現(xiàn)其中竟夾雜了黃金三兩,,他懊悔地說:“淵伯以我為何如人也,!”曹鑒堅決要將金子退回去,而此時顧淵伯已去世,,曹鑒不肯就此罷休,,又找到顧淵伯的兒子,終于將金子退還,。曹鑒一生為官清廉,,官至禮部尚書時,仍然租房子住?!读魝鳌纷髡唿S汝亨對其評價“父沒還子,,此為至行”。 關(guān)于卻金拒銀之廉行,,清代還有一個悲壯的故事,。嘉慶十三年(1808),淮揚一帶天降暴雨,,良田被淹,,老百姓流離失所。朝廷撥下賑災(zāi)錢糧,,又派新科進士李毓昌作為查賑官員,。李毓昌發(fā)現(xiàn)實際賑災(zāi)戶口與山陽知縣王伸漢所報不符,當(dāng)?shù)赜胸澪圪c災(zāi)銀之嫌,,便準(zhǔn)備如實奏報,。王伸漢害怕東窗事發(fā),欲以重金賄賂,,李毓昌不為所動,,毅然拒絕。誰知,,李毓昌竟遭王伸漢等人殺害,,還偽造成自殺身亡的現(xiàn)場。最終紙包不住火,,真相大白后,,嘉慶對兇手予以嚴懲,作長篇《憫忠詩》,,痛斥貪官“見利即昏智,,圖財豈顧殃”,并將此詩鐫刻石碑上,,立于李毓昌的墓前,,以昭忠烈。 拒卻行賄是為官者的本分,,是廉潔的底線,,這需要以涵養(yǎng)廉心為基石,內(nèi)心絕不能猶猶豫豫,、含含糊糊,。要知道,守住清白操守這一無價之寶,,勝卻無數(shù)金銀污身引禍,。(王潤)
- 【回到頂部】
- 【打印頁面】
- 【關(guān)閉頁面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