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8-25 08:45 - 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在古代,書香門第中祖孫皆為官十分尋常,但兩人先后在同一地為官且都留下清名卻不常見。 四百多年前,姚如松、姚誠立祖孫從老家山西先后來到陜西洋縣為官,接力書寫了一段勤政愛民的官場佳話。 姚如松是明嘉靖年間的一名歲貢生。明代從地方學校推薦進入國子監(jiān)讀書的稱為貢生,貢生種類頗多,有常規(guī)的歲貢,也有逢國家發(fā)生喜事而特別在歲貢之外加開的恩貢等。著有《聊齋志異》的蒲松齡,一生也只是歲貢生。 嘉靖十八年(1539),姚如松到洋縣擔任縣丞一職。縣丞僅次于縣令或知縣,是縣里的“二把手”。史書中對姚如松不吝贊美,稱他在洋縣任職期間“黎庶飽食,民心悅服”。 在農(nóng)業(yè)為本的古代社會中,要確保豐收,就要抵御旱澇災害,這就必須興修水利。在陜南民間,有“一君命,二堰命;軍務事大,堰務事大”的說法。在任的十一年里,姚如松相繼輔佐了五任縣令。除了料理縣衙的事務外,他尤其重視對水利工程的籌劃。 縣里的溢水堰緊鄰山崖,每當遇到山洪,就容易被沖毀。嘉靖中期,姚如松組織當?shù)匾姸嘧R廣的老人實地勘察,聽取他們的意見,尋求改善堰壩的方法。他事必躬親,畫了三十余張施工圖。在姚如松的主持規(guī)劃下,科學實用的溢水三堰修筑而成。《漢南續(xù)修郡志》中記載,溢水三堰累計灌溉良田兩千四百余畝。 后來,姚如松因政績優(yōu)秀升任甘肅通渭縣令,洋縣百姓“夾道送別,為之泣下”。 姚如松之后,經(jīng)過一代代人的維修加固,溢水堰相沿不廢,恩澤黎民。一代代洋縣百姓對這座堰壩的記憶,除了有魚肥、稻香,也有對姚如松的感念。 在泣別姚如松半個世紀后,洋縣迎來了一位名叫姚誠立的新知縣。《洋縣縣志》中這樣記載他上任時的情景,當縣民得知姚誠立就是姚如松之孫,百位已經(jīng)白頭的父老拄著拐杖去迎接他,姚誠立見到此情此景,感激涕零。 這一幕必將長久留存在這位新知縣的記憶中,祖父的業(yè)績給了他莫大的榮耀,也讓他感到了巨大的壓力,他要對得起祖父,更要對得起一縣百姓的期待。 和祖父一樣,姚誠立也把修堰作為“一號工程”。 當他得知土門堰常因賈峪河水沖決,渠道淤積,稻田無水灌溉時,憂心忡忡前往現(xiàn)場察看。為長遠打算,姚誠立確定了加固堤堰的施工方案,并把自己的俸銀捐出來用作修堰經(jīng)費。堰成之日,“諸父老歡呼踴躍”。往后數(shù)年間,洋縣谷豐足,倉廩實,既庶且富。 庶,即人口多;富,即生活好。《論語》中記載,孔子到衛(wèi)國,冉有為他駕車,看到衛(wèi)國人口眾多,冉有問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孔子回答:“富之。”冉有又問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孔子回答:“教之。”姚誠立治理洋縣,正是遵循這樣的步驟。 在洋縣洋州九年制學校門口,鑲嵌著一通石碑,上書“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”。這里是洋縣文廟舊址,這通下馬碑可以說是進士出身的姚誠立在洋縣崇文重教的見證。 到任不久,姚誠立就在縣文廟創(chuàng)建了一座尊經(jīng)閣,用來珍藏朝廷頒賜的典章書籍。姚誠立還親自撰寫了《洋民家訓》等,交由鄉(xiāng)里賢達傳誦。 姚誠立雖然在洋縣工作僅五年,卻讓原本“好氣勇”“信鬼巫”“性拙樸”的洋縣“風物為之一變,守禮讓而重廉恥,崇耕讀而棄陋俗,物阜民豐,文教昌盛,如漢上大郡矣”。 離開洋縣時,姚誠立不擾軍民,天還沒亮就離開了。 我們的傳統(tǒng)認為“有功烈于民者”應該被紀念。洋縣百姓修建了一座繼美亭,用來感念姚如松、姚誠立祖孫二人的美政。 繼美亭落成后的三百余年間,前來此處緬懷二人功績者絡繹不絕。雖然近代亭子毀于戰(zhàn)火,但很快就由當?shù)厝司桡y修繕如初。民意是樸素而簡單的,如姚氏祖孫一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者,自然有著穿越時空的人格魅力。(武利芳 靳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