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12-09 10:16 - 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
位于北京東城區(qū)交道口南大街后圓恩寺胡同13號的茅盾故居,是茅盾晚年居住的地方。故居緊挨著南鑼鼓巷主街,,越過熱鬧穿行的人潮,,轉入后圓恩寺胡同,很快就看到了一個四合院,,門口石碑上寫著“茅盾故居”四個大字,,這個二進四合院落隱于繁華鬧市中,自成一方樸素安靜的天地,。 聞名于世的茅盾故居有兩處,,一處在浙江烏鎮(zhèn),一處在北京,,烏鎮(zhèn)的故居是他幼年和少年成長生活的地方,,而北京的故居則是他晚年工作生活之所。茅盾從1974年入住這個四合院,,在這里度過了生命最后的6年多時光,。在這個四合院里,他筆耕不輟,,寫作回憶錄《我走過的道路》,。 走進街門就看到一座影壁,影壁上是鄧穎超書寫的“茅盾故居”4個大字,,轉過影壁就看到一方小花園,,葡萄架和藤蘿架與園中的鮮花掩映成趣,架下還有一個小秋千,,是茅盾為陪孫女玩耍而做的,。站在園中,都能感受到晚年茅盾在住所讀書寫作,、膝下承歡,、恬淡安靜的生活。 院子中有一尊茅盾先生的半身漢白玉像,。茅盾原名沈德鴻,,字雁冰,茅盾只是沈雁冰眾多筆名的一個,,但卻成為了他最常使用,,也是最被大家知曉的筆名,。1896年出生的茅盾,畢生奮戰(zhàn)在文化工作一線,,涉獵中長篇小說,、短篇小說、散文,、童話,、戲劇、文藝理論等創(chuàng)作,。茅盾故居展覽館的介紹中這樣寫道:茅盾是我國現(xiàn)當代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望的革命作家,、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,是我國現(xiàn)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,,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(zhàn)士,,他同魯迅、郭沫若一起,,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,。這段評價成為他為革命和文學奮斗一生的總結。 進入茅盾故居的前院,,設有“偉大的革命文學家茅盾”展覽,,展示了茅盾的生平。通過展覽的文字和圖片介紹,,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(zhàn)士的形象清晰展現(xiàn)在人們眼前,。 從1920年開始,茅盾與陳獨秀等革命先驅結識,,參加上海馬克思主義小組的活動,,并主持《小說月報》雜志。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,,茅盾成為我們黨50多位最早加入的黨員之一,。成為黨員后,他積極參與國共合作,,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,,他被國民黨反動派列為通緝分子。為了安全,,他隱居起來,,與黨組織失去聯(lián)系,但是他仍然堅持寫作,,以筆力反思大革命的失敗,,這期間,他就以“茅盾”為筆名寫出了轟動文壇的《蝕》三部曲。在黨領導和推動下,,1930年3月2日,,中國左翼作家聯(lián)盟在上海成立,明確提出要“站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戰(zhàn)線上”,,身在日本的茅盾也具名參加發(fā)起活動,。從日本回來后,茅盾就加入了左聯(lián),。左翼文化工作者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,與國民黨文化專制主義和文化“圍剿”進行抗爭,。茅盾在這段時間創(chuàng)作了《林家鋪子》《子夜》《秋收》等文學作品,,對左聯(lián)和左翼文化運動的發(fā)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在烽火歲月,,他始終堅持抗敵,,忠心向黨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,他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(xié)會的理事,,1940年他又輾轉多地到達延安進行講學。 生平展中陳列著他用過的已泛黃的英漢詞典,,曾經用過的鋼筆,,滿是字跡的采訪提綱,記錄著他通過文學與黑暗時代勇敢抗爭的戰(zhàn)斗情懷,,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他進行廣泛社會調查,、嚴謹對待創(chuàng)作的優(yōu)良作風。在五四時期,,茅盾就強調要通過寫實手法,,通過體驗百姓生活來進行文學創(chuàng)作。這種理念一直貫穿他的寫作生涯,,每次寫作前他都要進行深入的調研,,通過擬定詳細的采訪提綱對采訪對象進行訪談。他一直堅持文學源于生活,,這使他深深扎根時代,,關注人物在時代背景中的命運,作品具有鮮明的紀實性現(xiàn)實性,。通過他的筆他的觀察他的積累,,他以滿腔熱情歌頌人民和革命,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,,創(chuàng)作了一部部時代史詩,。 新中國成立后,茅盾成為第一任文化部部長,并擔任新中國第一份文學期刊《人民文學》的主編,,在任上他事必躬親,,關注全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。他還積極培養(yǎng)文學新人,,在擔任《人民文學》主編時,,他常親自回復讀者和作者的來信。如今,,透過故居客廳的擺設,,仿佛能穿過光影,看到那時的茅盾坐在沙發(fā)上看書,,與老朋友會面交談,,親自回復文壇新人書稿的忙碌專注身影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,,他雖身體抱恙,,仍頻頻出席國家公務活動,即使繁忙,,仍抽出時間進行寫作,。在北京故居生活的6年,他全力撰寫回憶錄《我走過的道路》,。茅盾故居后院保留著茅盾臥室原樣,,里面陳列著鐵絲床,床邊還有一張木桌,,上面擺放著鋼筆,、紙質資料和舊臺燈。由于年邁多病,、足不出戶,,茅盾就在這間臥室堅持寫作。在趕寫回憶錄的那段時間,,茅盾用一臺舊錄音機錄下口述,,并隨時查閱資料,在此基礎上豐富寫作材料,。他的家人在《父親茅盾的晚年》一書中如此寫道:爸爸晚年因肺氣腫引起的氣喘日益加劇,,伏案時間稍長就會引起氣喘,所以每次寫作不能超過兩小時……爸爸平均每天能寫八九百字,,這八九百字是他在與衰老的頑強拼搏中寫下來的,! 1981年3月14日,茅盾在逝世前,,將自己25萬元稿費捐贈出來,,設立了茅盾文學獎,,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,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,。茅盾文學獎從1982年第一屆評選開始,,至今已經舉辦10屆,莫言,、路遙,、陳忠實等作家都曾是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。茅盾的現(xiàn)實主義文學創(chuàng)作給中國文壇以深遠的影響,,茅盾文學獎帶著茅盾本人對文學天地的期待,,長久地激勵著一代代作家潛心寫作、扎根人民,、深入生活,,創(chuàng)作出更多文學精品。
今年是茅盾逝世40周年,,茅盾故居安靜地坐落在這里,成為茅盾人生與時代的連接點,,迎接著參觀人群前來瞻仰這位革命文學家的傳奇人生,,在他的文學棲息地自由翱翔。(吳青)